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藝術」標籤的文章

[音樂會]很久沒有敬我了你

圖片
期待已久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終於登場,是今年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 - 未來之眼的音樂主要表演之一,還記得去年藝術節選了蠻另類的春之祭,讓Ben董頗有怨言,今天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充滿原住民的生命力,可惜這次Ben董和小強沒空來,因為錯過非常可惜。 "很久沒有敬我了你"以音樂劇形式,原住民演唱,NSO的演奏功力,以一個簡文彬小時候的夢,來描述一則關於愛的故事,有電影的情節,有NSO的震撼與細膩,更有原住民的幽默樂觀與天生好歌喉,讓台灣的古典演奏樂曲走出更多的型式,也讓原住民的音樂正式走入的國家音樂聽的殿堂,也讓台灣演奏樂曲,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品牌。 這次的演出,幕前幕後個個幾乎都是大有來頭 - 吳米森的電影,黎煥雄的劇場,李欣芸的配樂,蕭青陽的美術,簡文彬的指揮,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奏,就連演唱者也都是大人物 - 胡德夫、陳建年、紀曉君、昊恩家家、南王姊妹花、巴奈等,從序曲一開場,就被紀曉君的聲音衝擊力輒服,爾後的家家有趣的3KW2Y、胡德夫的牛背上的小孩、昊恩的藍調的蜥蜴,陳建年美麗的稻穗以及傳統的古調,感動到雞皮疙瘩都起來。上半場就是以音樂為主,NSO時而主時而輔,既是古典,也是原聲的跨界合作,讓這個同時融合古調與民謠的作品激出精彩花火。 下半場則是把主角交給故事,這則尋根之旅的故事,前半場看似記錄片的手法,一直在為後半場的登台準備,把虛擬轉換成現實,把舞台從台東的村落換成了兩聽院,讓結束等於開始,開始又是結束,拉回很久沒"敬"我了你這個主題,在連續三、四次的安可之後,及繼續把舞台拉向戶外兩廳院的廣場,升起營火,邀請所有人一起參與榮耀的慶典,跳起歌舞。 我想這就是原住民的生命力及感染力,在NSO與各方人馬的協助下,讓這樣聲音,被發揚光大,也讓來參與或聆聽的的每一個人都是滿滿的感動,滿滿的熱情,很久久揮之不去的悸動。我想這些聲音已經正式帶到國家音樂廳,感動到每個聽眾,接下來更是要帶出國家,帶出音樂廳,去感動更多更多的人。

[展覽]梵谷 - 燃燒的靈魂

圖片
門外漢短短十年就擁有這樣的功力,近兩個月內居然可以燃燒自己"量產"出近百幅的成熟油畫作品,題材不新穎卻能找出新生命,愈是折磨反倒擠出更多的心血結晶,難怪梵谷這傢伙可以成為近代畫家最受佇目,最有話題性的畫家。 正因如此,當然要請個半天假來去感受真正的梵谷,雖然早有耳聞這次的展出的收藏沒有最經典、大家熟知的幾幅名作 - 隆河的星夜、夜晚的露天咖啡館、向日葵等*,但這次由荷蘭Kröller Müller美術館借來展出,算很有誠意的推出接近完整的梵谷作品,從學畫到自殺、從初學的素描到成熟的油畫,讓我們一窺藝術家的成長歷程。 * 查維基百科才知道這些作品散落在美日德等各大美術館,不太可能一起展出 梵谷算是半路出家的非正統派畫家,從27歲(1880)決心成為畫家,到37歲舉槍自盡(1890),史博館依照時間序,最先展出的早期的素描作品,一開始看素描看不出所以然,而且用嚴格的標準會發現它的人物比例都怪怪的,而且技法多變,有時會有種看漫畫的感覺,實在很難和他的星夜聯想在一起。而中期的梵谷回歸純樸走鄉村路線,主題多在婦女、農忙農閒、織布等。一樣黑白的素描,卻多了一些黃、綠色水彩當基底點綴,而部分畫作還臨摩了米勒的作品(像是拾穗)。真沒想到,他居然會在同一個場景選擇不同角度、遠近、光線,就畫了好幾遍相近的作品(證明他很龜毛),感覺這時候的他是自我磨練、學習成長時期。 而我們所以為的梵谷,其實只有在巴黎,短短兩年多的作品,受到日本浮世繪風格的影響(原來梵谷是哈日族),梵谷實驗出的彎彎抽象的新筆觸才搆勒出這種對未來藝術創作這麼有影響力的作品,而且可怕的是這些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居然是短短兩個月,一個困在療養院的靈魂,看著療養院裡的靜態景物作創作出來的,也就是這種揮灑爆發,成就這些燃燒過、綻放的光芒。 以前看梵谷,我只覺得很浪漫、很夢幻,現在再看一次,感受完全不同,因為這些都是再普通不過的景物,但他不只是畫他看到的,還畫他的感受,記得今天入場時,二樓入口處的第一句梵谷名言就說明了一切 - " 我透過人物或風景所表達的,不是感傷的憂鬱,而是真摯的悲傷 "。

[旅遊]埔里造紙龍手創館

圖片
上星期和老姐和姐夫去埔里"串",除了花卉嘉年華和埔里酒廠2個必遊(買)景點外,還去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店 - 造紙龍手創館 ,據說埔里跟造紙有很大的淵源,南投的景點裡面,和紙相關的景點大概就有5~6個。 造紙龍手創館其實是個老舊造紙廠改建成的小小景點,坪數不算大,大概200多坪,門票也不貴50元附一小杯紅茶和優惠卷,但裡面其實別有洞天,室內空間是工廠廠房改成的博物館,本以它是要介紹造紙過程,很怕枯燥無趣,結果裡面除了造紙器具機械外,主要介紹的是各種色紙、材質及創意的紙作品,每件作品都弄得美美的,還有一小部分講環保回收,但還是以美觀做為出發,室外空間則是小朋友的活動空間、草坪、紙車還有一些DIY的課程,我覺得即使大朋友也會覺得有趣。 南投的觀光愈來愈有趣,除了一些大家都會去的熱門景點,在一些小小的指標停留一下,才會發現新樂趣,而且,國道六號通車以後,到埔里真的方便,下回可以準備來去日月潭爬山了。

[音樂]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

圖片
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我們聽了另類的"春之祭",還讓Ben抱怨許久,但看到明年音樂季的菜單,居然有2個超級期待的節目:譚盾的臥虎藏龍和喬治芬頓的藍色星球。 這兩部電影雖然是不同的類型,配樂卻都是相當出色,譚盾是中國風,加入很重的中國鼓、大提琴效果,表現中國功夫及濃濃情感包袱,喬治芬頓是新世紀,算是BBC的生態電影,為了呈現地球的多變,音效呈現更是多元,兩者都走出傳統管弦樂器的風格,光是想像改編成連貫交響樂的版本的臥虎藏龍及藍色星球,就覺得精彩,大家一起期待,準備買票去。 2010/3/5, 3/6 喬治芬頓與NSO《藍色星球》 2010/3/26 譚頓與NSO、NCO《臥虎藏龍》

[音樂會]3D肢體狂想曲 -春之祭

圖片
星期天去中正廟(現稱自由廣場)聽這場演奏會"3D肢體狂想曲-春之祭",算是一個結合3滴和音樂及表演藝術的組合,感覺就是有吃又有拿...,就號招"知青團"來去助陣。但我想"德布希"和"史特拉溫斯基"的曲子實在不夠通俗,所以不容易聽,有點硬,再加上那個3滴眼鏡載上去後看到畫面感覺更抽象,以至於Ben給了一個負評。 但回歸音樂面來說,我個人是認為表演音樂是成功的,只是德布希的風格都是太靜了,很多很多的舖陳,都為了最後段暫的炫爛,其實我第一次聽"海"交響詩也有類似的感覺,和預期的"海"不太一樣,但把3段主題加進去思考以後,就會比較"懂聽"。 另一段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風格性質也有類似的情況,但加半場加了3D眼鏡,多了舞者和多媒體藝術,以致於大家把注意都集中到"視覺"上,但"春之祭"的故事卻是那麼詭異,單聽音樂聽不出來,看了畫面以後反倒更抽離,完全沒有進入"異教活祭犧牲"的聯想,太抽象的結果,還是得拿出解讀,了解故事的背後,專注在音樂上,否則就會"不舒服"。 我自己覺得算是水準之上,但畫面到底應該要做到"限制想像",還是"抽離想像"這點是它們應該思考的,但這次算是畫面壓過了音樂性,不能算是成功,但畢竟這是實驗性質,我想未來,會有更多的點子,表現方式會從這裡出發的。 PS.這場指揮Brud Lubman感覺超投入的,我很欣賞

[表演]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圖片
今天,公司請來 吳念真 導演來演講,一開始沒想太多,單純想看看名人風采,結果聽下去,就覺得收獲不少。 吳念真導演這次的演講主要就是為了" 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這個活動而來,這一堆厲害的歐吉桑,為了推廣台灣的表演藝術的下鄉活動而發想的企劃案,從2006年底開始的演出,到現在超過100場的表演,完全是由民間捐款所達成,雖然我沒有親自看過表演,但從吳念真導演的口語中,就很能想像與感受,將國家劇院級的兒童藝術推廣給每個小朋友,聽聽看看他們的笑容,很能體會他的感受與感動。 只要認養贊助一個鄉鎮滿35萬元,紙風車就會到該鄉鎮表演,讓小朋友體會欣賞兒童劇團的作品。公司贊助了一場,3/8在桃園大溪,後續還有很多表演及場次還有待大家的參與,不管捐款、義工,推廣,或是記錄,我想對於他們都是相當有意義與價值的。 對了, 3/25 (改成)4/22在梧棲國小有一場喔,有機會的朋友去看看吧!

[展覽]米勒 - 田園之美

圖片
看完米勒畫展,晚禱 最有感覺。雖然去討論米勒的創作動機,故事背景 或許 感覺會少那麼一點點,但那就是第一印象,每個人看到它的一個Fu... 寧靜的感動。 不過,對於史博館辦展、民眾的公德心、還有記者的水準一樣也很有感覺 去年的兵馬俑到今年的畫展,永遠都是賣週邊商品搞的比正規展還熱鬧,商業化太過了。還有動線規劃不良,很多地方都設計成ㄇ字型,人潮根本很難散去,再來人員的訓練程度很差,解說的時間很少,讓人感覺打算是靠導覽機A錢。 還有就是民眾的公德心問題,難得看個畫展,感覺警報聲 不絕於耳 ,大家都一直越線,非常不遵守規矩,也沒聽到工作人員的勸導,還有一堆攝影記者超沒水準,要拍人潮拍外面不夠,還到展覽室裡面開閃光燈拍,還站在板蹬上拍。 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專心在看畫,而且早就對史博館辦這種A錢比藝術重要的活動 失去信心,還是忍不住想來吐槽,希望去看展的朋友們, 保持對於藝術作品的尊重態度 。 PS. 可以考慮帶個小望遠鏡,如果你看畫是想看那麼細節卻又不能站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