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MTF圖表的重要性?!

在目前三顆所擁有的窮人鏡裡,Sigma 17-70 F2.8-4.5 DC Macro是最適用多數場合的一顆鏡頭,因為它同是擁有了 微距、廣角(17mm*1.6=28mm)及大光圈(17mm端),最適合在登山、旅遊或聚餐的場合出現。

但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在17mm端時用來拍攝近物,總有一種不準焦或是太淺景深的感覺。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是不準焦,那應該是整張都移焦,可是即使在想同平面,還是發現它愈往外圍愈有種不清楚的感覺,這時才突然想到 - MTF Chart(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調制轉換函數),當初在買鏡頭時,其實沒有很認真思考MTF圖的問題,而且 預算有限,幾乎沒有任何更好的選擇,現在回過頭來看MTF只是想要確定是鏡頭的限制還是技術的問題而已。上網查了幾篇有用的部落格文章,再回過頭來比對這隻鏡頭的MTF,就會發現17mm端時,照片由中心點愈往外面,畫質下降的愈快,剛好印證了在廣角端常常有誤以為是失焦的現象發生的狀況。
在廣角端17mm,最大光圈F2.8時,邊綠畫質急速下降
要怎麼看MTF圖呢,我彙整了其它部落格的介紹,做了簡易說明:

  • 水平軸是指影像從中心點到角落的距離,500D APS-C是22.2mm * 14.8 mm,根據畢式定理,斜邊長 = Sqrt (11.1^2 + 7.4 ^2) =13.3405397,也就是說,對500D而言,水平軸只要看到 13.5mm左右即可。(如果是全片幅鏡頭,則是Sqrt=(18^2 +12^2)=21.6333077。)
  • 垂直軸比較特別,它代表是影像的清析程度,單位是lp/mm (line pair/mini meter),每公釐畫上n條線,如果拍出來的相片能區分n條線結果就代表1,如果完全糊在一起則代表0,網路上有的解釋是1~0.8為佳、0.8~0.6為普通、0.6以下算差,光看上圖,就知道愈外面畫質掉得特別快。
  • 上圖紅色線、綠色線代表兩種密度標準,分別為30lp/mm及10lp/mm,紅色比綠色更為嚴格,通常只看紅色就很夠了 。另外,還有分實線S和虛線M的差別,在於實線S的線條是弧線(和中心點垂宜),虛線的線條是畫放射線(又叫做子午線),因為就算在同一個位置,因為設計原理不同,可能導致不同的品質,通常使用者會希望兩條線(實線虛線)愈接近愈好,比較能掌控細節,否則在照片換個角度拍,就有可能導致畫質不同。
  • 另外,在Canon所提供的MTF圖裡面,還會再提供一組F8時所繪製的圖形,通常就用藍色線條表示,但大部分的鏡頭有"F8光圈無爛鏡頭"的說法,所以通常F8的值都不難看,也就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望遠端70mm/F4.5時,畫質表線相當優異
這時候再回來看Sigma 17-70mm DC Macro這顆鏡一頭的望遠端,紅線的部分(10lp/mm),不管實線或虛線,都在0.95以上,而且很接近,表示畫質相高水準,綠線的部分(30lp/mm),也只有虛線在外面時才住下掉,算是不錯。

綜合以上,雖然講了那麼多,其實還是要回歸鏡頭的設計原理,雖然有這麼多圖表和數值可以參考,但因為最大光圈不同、焦段不同,加上廣角變形,不見得鏡頭可以兩兩直接拿來比較,但卻可以理解每款鏡頭本身的能力上限,至少下次,我再拿17mm端拍攝風景照時,是一定要縮光圈的,不然F2.8導致的畫質,會讓即使是同一個焦平面,週邊的畫面還是都會糊糊的,反而是張不好的作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視]台灣壹百種味道 - 美食地圖

[手機] ASUS Zenfone 4 型號&比較表

日本有退稅/免稅的 Mont-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