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棄業日記

不知怎麼,認真看小說和專業書籍的動力慢慢磨掉,反而是看看旅遊書非常有衝勁,或許作畢竟不像當兵那麼放空吧。買了幾本推理小說或是理財的工具書都沒在看,而是這本"棄業日記"居然只花三天就看完了。這本書是無意間看到農夫朋友俊傑的FB連結介紹,再看到新聞,才知道有個神奇的廣告的女生,到全台灣鄉下做農夫的故事。

買買氏的棄業日記
棄業日記的主角買買氏原本在廣告公司上班,因為傳說中的台中某鳳梨酥(應該就是"日出")的廣告文案而深受感動,決定"棄業"從農,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做自己,回歸真正的"生活",而"棄業日記"就像是記錄這一年間的大小感動,並且透過她的廣告文案專長,反過來幫忙這些農夫,宣傳這些有心的故事,讓大家更能理解他們的用心。

就像是看"TVBS的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這節目一樣,"棄業日記"不單單只是站在採訪的角度,她是真實地去體會,用手腳皮膚去感覺這些農作物的溫度,所以才可以講出一篇篇有笑有淚的故事,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待個半年一年這麼久,幾個星期的時間,但她透過比旅遊更親進的體驗,加上買買氏有點俗氣卻不失樂趣的講述方式,用"台台"的口吻,再幫每個故事創作出的文案稿,讓更多人知道,原來台灣有更多用心、認真而堅持理想的人。

透過現代科技和真實交流,買買氏每每都是主動地去聯絡這些用心、真誠的農家和民宿主人,透過半打工的方式,看得到更多不同,用網路來幫助這些人,讓它們被看見。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棄業",但我知道其實台灣有很大一票人,是透過電話、網路、金錢來支持這些用心的事業,不管是堅持無農藥有機耕種水蓮的阿銘、善於交朋友的生態觀察家山豬、重視部落教育的許大哥,為農民建利更多銷售管道的佳憲,他們都是對於這個社會的一份責任,對於家鄉的一份情感。所以,當其中幾篇文章提到買買氏其實也在這些鄉間看到更多"人性"負面的地方,總是會覺得更氣憤激昂,像是 對Zero可樂莫名堅持的大老闆、只想蓋渡假小屋卻看不起農村生活頭腦空心更空的小情侶、搬到宜蘭卻不肯和當地人民接觸的都會移民族,都讓人更覺得不屑。

雖然我一直不是那種"有機一定好"的推崇者,因為這些"化學"其實是科學技術的實踐,"農藥"的發明更是20世紀人口成長的其中一環。我更不會"看不起上中下遊"盤商零售商,做生意的人其實很懂這一套羅輯其實也多養活了好多的家庭,上中下遊都是各司其職。所以我個人認為非有機不一定是不好,有機也不代表絕對的完美,而在於科學的進步要"平衡",才能讓發明的主作用和副作用都被同時觀察得到而且被"公開",最重要的是人們有"知道"和"選擇"的權利,不管是農民或者是消費者。

或許網路興起可以造成一點點的改變,資訊的流通讓"鄉下"不完全是鄉下,讓"有機"不會永遠是高檔次有錢人吃的東西,"有心"的小朋友可以獲得和都市小朋友一樣的學習,這本書的發行,或許能讓更多人理解,這些人的用心與努力,而不是一次兩次的社團下鄉活動享受自己的虛榮感,我想作者這次長程的旅行,自己也是收獲滿滿,而這本書就像她的義務,告知大眾並且寫下最真實的狀況,不單鼓勵大家認識台灣,也讓重新定義"生活"及"生命"的意義,就算我們並沒有親自到那裡,也更懂得尊重與體會這些用心的傢伙。

[延伸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視]台灣壹百種味道 - 美食地圖

[手機] ASUS Zenfone 4 型號&比較表

[電視]南方四賤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