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科技」標籤的文章

[電信] 亞太電信的 VoLTE 及 VoWi-Fi

圖片
因為有親友在亞太電信工作,一直有在關注亞太電信的費率,身為中華電信的使用者,一定酸一下,中華電信即使在台北市區,還是常常跳到3G訊號,雖然全速很快,但如果4G訊號不普及實在很掉漆,因為升級到Zenfone 3(ZS550KL)之後,支援4G/3G雙卡雙等,再加上亞太又出現了 超值免簽約的88元月租方案 ,可以使用1GB,超過每GB才30元,以我目前在中華的使用習慣,每月大約6GB左右,還不用超過300台幣,所以就直接線上辦了一張SIM卡,反正雙卡雙待,就算不好用也可以隨時退租,成本不算高(申辦費300加月租費$88/1GB)。 雖然家裡也有另外一個亞太門號,但主要是用替代固網的家庭上網,從來沒打過電話,一直沒幾乎試玩傳說中的VoLTE/VoWi-Fi,直到辦了這張卡,剛好玩一玩。 一般情況(沒有VoLTE)下,4G手機打一般電話,只能透過3G訊號(向下相容),所以打電話時訊號會跳回3G,電話結束才又回到4G模式,因為標準4G沒有支援通話功能。 但因為亞太沒有所謂的3G訊號(CDMA2000已經退出),為了生存下去(誤),標準3G通話只好走台灣大哥大的漫遊,但也就剛好,順適發展VoLTE,VoWi-Fi 。 簡單的說,VoLTE/VoWi-Fi就是 利用4G或WiFi的網路能力進行通話 啟用VoWi-Fi 這次換到的手機ZE552KL剛好是支援VoLTE/VoWiFi的機種( 支援機種列表 ),設定也很簡單 VoLTE(預設開啟): 設定> (無線與網路)更多>數據網路>VoLTE通話    VoWi-Fi:  設定> (無線與網路 )更多>WiFi通話  > 開啟 並選擇  Wi-Fi優先 設定好以後會在狀態列看到以下圖示,就代表手機透過Wi-Fi連上亞太的基地台。如果連不上,可要考慮在路由器開啟UDP 500 及4500 Port VoWi-Fi的最大好處:就是 手機訊號差卻有Wi-Fi訊號的地方 及 出國打回台灣, 不然還有一種 就是  出國想接/打手機電話 總是在某些地方,雖然沒手機訊號,Wi-Fi訊號卻是滿格,例如比較室內的房間、電腦機房、地下室、某些餐聽的特殊位置,山上等等,但只要有Wi-Fi連到網際網路,就能建立...

[分享] ZTE MF283+ 4G全頻路由器

圖片
因為住外面,老家網路主要是老媽和老姐使用,平常上網不兇,偶爾會看個韓劇或日劇,上上FB和傳照片,因為不想花太多錢,所以一直用最便宜的ADSL或光纖,目前是用Seednet大寬頻光纖6M/2M,即使老客戶有終身$199的特惠價格,每個月加上電路費,還是得花到328+199=527元,感覺並沒有很划算。 之前看大姐家裡退掉固網,改用隨身型4G分享器,吃到飽月租費頂多七百多,在家/出門用同一台分享器,省下固網月租費,感覺蠻超值的。但它還有兩大缺點,第一就是要充電,雖然也可以邊充電邊分享,但總是覺得毛毛der,充飽大約只有10小時的電力,要常常充電,其二則是家裡透天厝,每個人都待在不同樓層,行動分享器的訊號沒辦法超過兩個樓層,實在麻煩。這時看到了一線睹光就是 台灣大哥大4G家速上網 所搭配的 ZTE MF283+ 4G全頻無線路由器。 ZTE MF283+ 4G全頻無線路由器 雖然是大陸製,但ZTE MF283+ 4G全頻無線路由器,光是看規格就厲害,而且還是市面上唯一的規格 支援4G全頻的網路分享(包括年底即將開台的2600Mhz),它雖然是台哥大代理,但不限五大業者都可以用(跟手機一樣),隨時都插上別家SIM卡 支援實體區域網路,就是只要在原本換掉小烏龜和分享器,原本的線路還是可以使用,只要AP接在訊號較好的地方,再接回原本網路線,其它設備都不用買,也可以少掉電磁波干擾和限制 支援電話孔外接話機,但操作模式是手機的打法,也就是市內也得撥02,所以吃到飽門號送的網內免費及通話額度都有機會用掉不會浪費 支援有線寬頻,就算不插SIM卡,一樣可以當一般網路的路由分享器 唯一的缺點,大概是它沒支援802.11ac, 5Ghz頻段,不過4G速度也不算超快,2.4Ghz也只是干擾多了點,不算大問題。重點是,固網對於老客戶幾乎沒有優惠,但辦4G上網吃到飽卻有巨額(約7000-10000)的手機補貼,而且到期續約還有優惠,甚至也可以NP,這對用了十幾年的固網路客戶來譄,實在差超多,以目前4G吃到飽的費率而言,如果攤提手機優惠價差,平均大約每月700左右,可以享受不限速的4G,平均也有約20M/20M的速度,比起光世代20M/5M的每月840元,並不會差太多。用4G上網沒有移機費問題,還可以省掉小烏龜的電力。 當然採用4G也並不是沒風險,成長太快...

[敗家] Wonder 藍牙喇叭 WD-9BT01S

圖片
迷你型插卡式MP3播放器愈來愈普及,之前看蠻多朋友都有買一台,本來也想找一台來用,但一直沒看到超值的款式,也懶得去試聽,遲遲沒下手,上週趁黃色鬼屋會招,相中了這台 Wonder的WD-9BT01S藍芽喇叭,只是摸了一下外型,再和別家大廠比過價格後,完全沒試聽,就決定是它,透過網路比價下單,鬼屋取貨,把它帶回家了。 新玩具: 藍牙小喇叭 沒試聽的理由很簡單,當大廠隨便最陽春的款式都接近三張小朋友,網友推薦的牌子都六張小朋友,這台看起來頗有質感的機器,居然只要一張小朋友加二個 國父(尊稱),所以手很自然的滑了下去,反正我原本要的也是類似的產品,不求音質多好,只求方便,只是"順便"升級成藍牙版本,然後移掉插卡功能罷了。 這兩天分別接了手邊的三台機器測試一下藍牙,包括Windows 8筆電HP CQ45,Windows Phone Lumia 1020,Apple iPad mini Retina,藍牙連線都算順暢,也不用密碼,只要機器連接上就可以播放,除了Windows 8需要切換播放裝置外,都是直接播歌就可以使用,真的很方便,藍牙的連線距離大約一個五坪大小的小房間都OK,隔一個水泥牆也還收得到,洗澡和上廁所也可以聽音樂,真是不錯。 音質部分,就真的是比普通再強一點點而已,這台機器強調重低音,所以重拍節奏的部分真的是比iPad mini 或Lumia手機的小單體強很多,手光是摸在機器上都可以感覺得到震動(這不是MC美江),但中高音來說,它就有點冏了,手機和平版都的中高音部分都能勝過這台小音箱,更何況是我這台掛著Altec Lasing Logo的筆電,清淅度一整個大勝出。 雖然音質沒有超強,但我覺得這台機器的音效對得起它的價格,算是物有所值,也很適合當送人的小禮物,而且它的待機和電池播放還算蠻不錯的,目前第一次使用,以正常音量播放已經超過5個小時,比官方宣稱的4個小時多了不少。總而言之,在這個價格帶而言,它是個蠻不錯的機器,算是值得推薦。 只不過,希望藍牙小喇叭未來更普及,大廠價格如果可以降到合理價格,那就更完美,也是我下次換機的時候啦。

[電影]127小時

圖片
九十幾分鐘的電影要演127小時的故事,聽起來似乎不難,但如果這是九十幾分鐘只有一個人的獨角戲就很有梗了,127小時就是John子古怪的電影。127小時其實是真人小說改編的勵志電影,導演是鼎鼎大的名的丹尼爾波伊,前年以一部"貧民百萬富翁"橫掃各大獎項,而男主角也算是小有名氣,蜘蛛人電影裡的好朋友兼死對頭詹姆斯法蘭柯。 127小時 故事的大綱其實還蠻簡單的,一個年輕氣盛的登山家,一次臨行起義的登山旅行,因為意外被困在人煙罕見的山壁中,手臂被大石頭壓斷,在受困將近一百多小時後,居然可以"處理掉"自己的手,像壁虎一樣斷尾求生,還自己走了最後的12公里才得到救援。 連描述起來都是短短幾句的東西,厲害就要是導演要怎麼講故事,怎麼讓故事劇情精彩不單調,也就是要用"小題大作"的技法,我覺得貧民百萬富翁的導演正好就有這種功力,處理這種沉重的議題,更要用快節奏充滿速度的手法,帶點的老派剪接反而呈現出新奇而摩登的感覺,也處理掉過多冗長瑣碎卻不能乎略的小情節。然而,在主角被困在石頭下之後,故事還是要繼續,總不能一直看得男主角痛苦的表情來度過剩下的每一分鐘... 於是,更精彩的人生議題就是這部電影的重心。男主角透過一部V8紀錄下受困之後的每一件事情、觀察、想法、心情,第二、三天後變成是自我表達自我調侃,到第四天,開始是留下生命遺言,表達對父母親友的愛,對自己一生的檢視,看似已經服從於命運,最後卻是狠下心來斷手 斷腳 ,還能獨手攀岩走著離開巨石,步行十幾公里路,也讓我們見證人類堅強的求生意志和年輕人的熱血沸騰(不是手槍那段),雖然一直見血也很噁爛~。 當電影演到最後,突然覺得慶幸自己活在這個小島,是個人口密度和基地台密度都這麼高的地方,GPS應用的Google Latitude和Facebook Check-in都很實用,很容易讓親友知道你在哪裡,雙管齊下 至少會降低迷路的機率,就算迷路也應該很容易被找到,總之,看完這部片,會懂得什麼叫"活著真好"、"熱血真好"。

[電腦]ASUS ES5120小電腦

圖片
ES5120維修篇,自從ES5120帶回家以後,已經維修四次,感覺ASUS的品質很不穩,目前不推薦。 ES5120瘋狂BSoD(藍天白雲當機),已經還原後還是會當,於是送修。維修人員說應該是主機版問題,換過主機版後就送回來。 結果送回來後問題有改善,但當機仍在無法解決,過了半年,再送修(台中)。結果維修人員找很久找不到問題,後來猜測可能是顯卡問題,決定更換顯卡,一勞永逸。 送回家裡後,開機沒多久又當掉,再送回去華碩,這次連我家Sony EX700電視都懷疑,於是工程人員配合做了幾天的燒機測試,發現似乎和IE9也有關係... 建議我先不要用IE9 這次工程人員連硬體都確認沒問題,但還是會當機,工程人員建議不要用Sony接,結果接了LG電視照死... 冏 這次再走客服系統,送回原廠授權中心(台北),因為調不到維修記錄,於是我又把上述的Case重新描述了一次,上星期二送回來(換了第二次主機版),似乎有變穩定了,目前持續監控中,希望這是最後一次維修了。 維修後至今一個多月,還算可以接受,除了要重打續號驗證Win7(因為換主版),沒再發生問題了,使用還算順暢。 -------------分 隔 線------------- 自從家裡的索尼CRT電視被換成索尼液晶電視後,就一直想幫電視找個適合的小配件,讓老爸老媽可以上網看影片,大伙兒回家也不會一直搶電腦用,不然HDMI埠放著也很太浪費,前一陣子開始尋找小桌電,預算在15000以內,5公升以下的品牌小桌電,使用直流電的低瓦數機種開始尋找,發現了幾台符合需求的機器:Acer Revo 3700、ASUS CS6110、ES5120等機器,主要格規比較如下: 電腦 CPU RAM VGA HDD Acer R3700 D525 1.8Ghz 2GB DDR3 1066 ION 500GB ASUS CS6110 D525 1.8Ghz 2GB DDR3 800 ION 2 500GB ASUS ES5120 E3400 2.6Ghz 2GB DDR2 800 ATI 4570 512MB 500GB 雖然D525是目前Intel Atom晶片裡的最高階款,但傳說中效能不優,也輸給AMD的K325,只有比較省電這項小優點,於是決定改選用ES5120,這個雙核賽...

[科技]有趣的WiFi定位

圖片
自從換了有內建GPS的手機,加上Google Map的幫忙,爬山都免帶地圖,只要事先載入圖資,頂多加一張Tony大大的步道圖檔,加上一台耐久而且電池滿格的手機(iPhone不算,因為它不夠耐久),就可以環保的爬爬照。上星期,Zi在Sharing HTML5的時候,新的TAG就又提到了WiFi定位的事,自從Firefox和Google Chrome開支援定位以後(包括GPS/WiFi),WiFi定位就一直出現在耳邊,很常被拿出來討論,卻又有點混亂,昨天心血來潮決定查個清楚,問問谷歌大神,終於查到真相,原來整個WiFi定位是有故事的。 最早出現的技術當然是GPS(全球定位系統),雖然它最精準的情況下定位誤差已經小到3~5公尺,而且只要是戶外都能涵蓋,但它還是有致命缺點 -  至少要有三顆以上的GPS衛星訊號,而且速度比較慢,當天公不作美,或進到室內、隧道或地下室,它就無法定位。這時候,在手機出現了A-GPS輔助全球定位系統,因為基地台通常會固定位置,所以只要加入基地台的座標,就可以限定範圍,定位方式可以加快,當手機開啟A-GPS時,它會先要出基地台的坐標,就可以限定範圍,再去搜尋衛星訊號,慢慢的縮小範圍。 網路上搜到的簡易WiFi定位架構圖 用了AGPS幾乎就可以解決大多數行動用戶的問題,但是未內建GPS晶片的電腦設備要怎麼做呢? 以前我們可以從IP段來判斷"大約"的位罝,但IP是個誤差超大的東西,加上ADSL、VPN的盛行,幾乎沒辦法有更進一步的定位。這時候就有了WiFi定位的概念就出來了,因為當初政府想不開的關係,在各大都會區都建構了WiFi AP,想要攻佔行動市場,雖然最後證明失敗,但也造成只要在都會區拿出電腦,任何地方幾乎都可以搜尋得到WiFi訊號,即使有被加密不能登入上網,WiFi訊號一樣存在空氣中,一樣可以取得,而802.11a/b/g/n訊號,理論最多也不會超過300公尺,剛好就成為WiFi定位的最佳依據。 在2003成立的這家 Skyhook Wireless 大概就是WiFi定位的鼻祖,它們的方法很簡單利用 " 哪裡有哪些WiFi訊號的概念來實作 ",收集訊號是一件苦差事,它是把所有出現這些"固定WiFi訊號"的地點,儲存在後端的資料庫裡,使用者一樣透過WiFi撈出所有搜尋到...

[軟體]MeeGo 1.0 for Netbook

圖片
前幾天 MeeGo for Netbook無預警的釋出,我很認真的下載並且安裝了起來,初體驗一天其實還不錯用,雖然說穿了MeeGo for Netbook其實就是Linux 2.6的版本,加上MeeGo幫它整合,並穿上一件很帥的皮。首先要注意的是,這MeeGo 1.0 for Netbook只支援沒獨顯的電腦,像是ATI或Nvidia的獨顯馬上被打槍,我試過連VMware都裝不起來,不過如果你是用Intel的電腦,沒有獨顯應該可以輕鬆安裝,想要檢測能不能安裝,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用Live CD開機的方式開機,就可以知道有沒有支援。 MeeGo 1.0 for Netbook 可以在 MeeGo官網下載 到將近800MB的安裝檔(含Google Chrome), 官方安裝手冊 建議是利用USB開機,透過這支 Win32DiskImager.exe 可以將影像檔轉錄到USB隨身碟,然後就可以開機了使用 或安裝了。MeeGo安裝的選項有點複雜,但支援中文,包括 1)移掉現有的 Linux區重灌 2)找到未配置的空間 安裝 3)調整現存磁碟空間 把剩餘的空間 割出來 或是 4) 其它,自定安裝 ,所以我選了自定安裝,自己割空間。MeeGo系統安裝速度之快,大約3~5分鐘就會裝完,也會自動建立開機選單,讓你進到Windows或之前的系統(這應該是Grub的事吧!?)。再來就來看看 MeeGo for Netbook的界面設計:

[豆知識]3D立體眼鏡

圖片
已經不知道看了幾部3D電影,也去了n+1次的科博館及科教館,上次和小強看完天外奇蹟時,居然沒有辦法立即回答他對3D立體眼鏡疑問,偏光鏡的原理是知道,只是少了證據及正確的說法,現在就來看看。答案很簡單,就是" 偏光眼鏡 "(Polarized 3D glasses),不是"紅藍(綠)眼鏡",也不是顯示卡用的"共振眼鏡",但原理其實很類似,而迪士尼的方法叫做"Disney Digital 3D"。但要從頭講原理,就要講"透天"了,我就直接跳轉Disney Digital 3D, 維基百科英文版 裡有提到 ,但我讀了完,怎麼算都覺得很奇怪,後來終於想通。 根據上圖,藍色代表左眼場景,紅色代表右眼場景。首先,必須要有一台 數位 投影機 ,並且每秒要投影出 144個frame (是正常電影的六倍),換算成每1/24秒要有3個左眼場景及3個右眼場景,這麼密集的左右眼frame,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殘影"的原因。 但最重要的關鍵-"Z-Screen",要放在投影機鏡頭的前面,功能是要動態地製造偏光效果,就是要試著當左眼看到"左眼場景"的同時,右眼"看不到"(或是看不清楚),右眼看到右眼場景時,左眼看不到,但我猜它的"看不到/看不清楚",應該只是透光偏光的效果,讓眼鏡看到的場景變暗,加上電影院是暗的,很容易感覺只看到單眼,然後因為切換時間夠快,就會產生所謂的"視覺暫留",這也是為什麼要加到3倍frame(但還是不知道什麼要3倍)的理由,所以技術就是在Z-Screen怎麼q把做出能讓單眼場景變暗。 不過也因為這個原因,提高frame rate及控制Z-Screen的方式,似乎不能應用在一般的LCD筆電,就得透過最古老的3D方式-紅藍眼鏡,不然就只能買顯卡加眼鏡,這也是幾部3D的DVD最後都只有出紅藍3D版的原因,所以短期內,我們還是只能去電影院看這種3D電影囉,至於紅藍3D眼鏡,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PS.以上都是我理解的,如果有錯,麻煩通知。

[網站]QR Code與Google Chart API

圖片
終於有支援QR Code的手機,剛才試玩一下,覺得很有趣,雖然 QR Code 和 Google Chart API 都不是什麼新玩意了,但玩到這東西還是覺得很酷,所以順便做個簡易教學,讓大家都有自己的QR Code。 以我的Blog網址的QR Code當作例子,整個網址是 http://chart.apis.google.com/chart?cht=qr&chs=150x150&chld=M&chl=http://wanpaoko.blogspot.com/ 其中,可以拆解成 Google Chart API的網址 http://chart.apis.google.com/chart? 及圖片所需要的參數 cht=qr & chs=150x150 & chld=M & chl=http://wanpaoko.blogspot.com/ ,參數和參數之間用 & 符號隔開, 說明如下: ch t=qr ,代表畫Chart是QR Code chart chs=150x150 ,尺寸是150x150 chld=M ,代表容錯能力,M是指中等 chl=http://wanpaoko.blogspot.com/ ,即QR Code的內容,基本上只有修改這裡,就可以擁有自己網址的QR Code囉。 至於QR Code要怎麼用呢,基本上只要手機有內建或抓到QR Code的識別軟體,只要開啟對準電腦螢幕,馬上就可以轉換並得到資料,剛才實測一下,辨試能力真的很強,容錯能力也不錯,難怪可以這麼快就普及。 重點也感謝神奇好用的 Google Chart API ,醬子要動態產生一些圖表變得超簡單的,而且Google不單只有提供QR Code,凡舉Excel做的出來做不出來的圖,它似乎都可以產生,也可以結合CCS或Java Script丟參數進去,會更有彈性,未來網頁應該可以更圖文並茂一點。

[資訊]內建785G的mini-ITX小版

圖片
雖然家裡的690G就用的不亦樂乎,還是非常期待這款機版的推出,因為780G還是現階段最棒的合版,號稱3D Mark '06有1500分左右,現在785G推出,技嘉的網站GA-MA785GPM-UD2H號稱3D Mark 06可以衝到2300分,等於1張陽春顯卡的能力,未來看藍光也不是問題,而且又提供了PCI-E 16x外接顯卡的擴充能力。 不過我覺得Micro ATX的Size還是大了點(244mm×244mm),沒辦法讓小型主機準系統使用,雖然有出Yukon系統,但效能感覺不佳,前陣子的 Computex電腦展露出了一線希望,對岸的廠商做出了mini-ITX規格的版子(尺寸為170mm×170mm),可以給迷你主機/準系統使用的規格,效能上絕對能夠打敗Atom這種等級的CPU,現在只差散熱能力的問題,奇怪的是,為啥台灣廠像技嘉或浩鑫不做 mini-ITX 的AMD機版呢? 醬子應該很有市場吧!?

[科技]IPv6:原來我們是兩個平行的世界

最近日本人又問起來IPv6的相容性(他們真的很愛問),結果麻煩了IT和Lab幫我們搞定整個中華電信的IPv6試用服務,還問了蓋爾、小威等友人,花了一些時間找問題才搞定,結果才發現:原來IPv6和IPv4是兩個平行的世界。 原來就連國內閒錢最多的中華電信都沒搞到Native IPv6 to IPv4的問題,也就是說,啟用中華電信的 純IPv6 服務以後,你就連不到所有用IPv4建構的網站,只能連一些測試網站。除非 你同時也有IPv4網路,Orz,那我要IPv6幹嘛? IPv6當初是因為IP可能不夠而設計的,那這種服務有不就是完全沒解決IP不足的問題嗎?如果IPv6的網路永遠都沒有和IPv4直接互轉,那麼企業就得同時建構IPv4和IPv6的伺服器、防火牆等, 又或者每台伺服器都要開2組介面,一個for IPv4,一個for IPv6,分開繞送路徑,還增加了危險性,除了Google之外,又有誰會這麼無聊,去支持一個還沒成熟的技術呢? 講那麼多,我還是覺得IPv6-IPv4的互轉技術(NAT-PT)如果還沒實踐,那IPv6的成熟期至少還要個十年吧,也說不定到時就廢掉改IPv7什麼的,直接相容比較這麼多技術來做轉換實在吧。 不過,我另外想問的是,難道日本NTT的IPv6就有支援嗎?

[科技]為什麼一定要觸控?

圖片
自從iPhone以後,愈來愈多觸控手機開始改良界面,因為他們發現,原來觸控手機是這麼搞的。其實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觸控手機,因為手汗症的關係,觸控會變的非常不靈敏,最近剛有機會玩到Windows Mobile的系統,更是覺得如此。 當初所謂的觸控手機,都是要透過觸控筆,這也是為什麼windows mobile系統第一次始初化要先定位的原因,但從iphone推出以後,整個觸控變成主導"用手觸控",拋棄觸控筆的結果就是整個程式的UI甚至windows的shell都要重新改寫。那個時代我們認為手寫很先進,現在卻反過來思考"手指手寫不如快速的虛擬鍵盤",Windows mobile的程式操作觀念也都大改變,這也是為什麼iphone都快出2年了,Nokia, Google才跟上一點點(因為是做新的),而windows mobile則嚴重落後(因為要重做,還要相容),即使HTC的TouchFLO或其它3rd party廠商都多做了一層UI,但本質不變的情狀況,還是非常難以操作。 話說回來,觸控是不一定必要本身就是個問題,當初會喜歡ipod是認同轉盤系統的高度操作性(雖然手汗症還是無解),但手機系統我就不確定了,至少,現階段我是相信手機鍵盤的操作,雖然最近Nokia有點不爭氣...